上月,一個名叫尤金古斯特曼的人工智能程序“宣稱”,通過了著名的“圖靈測試”;就在前天,全球首位機器人美女主播也亮相日本,不僅外形靚麗、說話流利,還頗具“幽默感”.人工智能真的已能比拼人腦智能了嗎?日前在由市計算機學會、市科協(xié)和本報合辦的第182期新民科學咖啡館里,市教委信息中心副主任、上海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副教授夏驕雄詳細介紹了圖靈測試的來龍去脈。他認為,人工智能并不可怕,就目前而言,人工智能雖然看似聰明,其實仍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笨。
別再執(zhí)著于圖靈測試
6月8日,英國雷丁大學舉行了2014圖靈測試挑戰(zhàn)賽。“古斯特曼”成功地在測試中讓33%的裁判們相信,“他”是一位生活在烏克蘭的13歲男孩,有一只寵物豚鼠,喜歡吃漢堡包和糖果,父親是婦科醫(yī)生。夏驕雄指出,其實,這并非“古斯特曼”的首次參賽,2012年,“他”就差一點通過了圖靈測試,當時有29%的評審把該程序誤認為人。
圖靈測試,經(jīng)常被認為是測試機器是否具備人類智能的“試金石”.那么,“古斯特曼”真的能像人那樣具有思維了嗎?問題沒有這么簡單。夏驕雄介紹,圖靈測試最初源自著名的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能的先驅(qū)阿蘭·圖靈寫于1950年的論文《計算機器與智能》。人類裁判通過通訊界面,向位于不同房間的機器和人提問,如果詢問者分辨不出回答是由人還是機器作出的,則機器被認為是能夠思維的。圖靈預言:在未來50年的時間里,計算機在模擬游戲中將會發(fā)展很順利,一般的詢問者在5分鐘提問后,能準確鑒別的概率不會高于70%.
而如今圖靈測試挑戰(zhàn)賽的基本條件則被設定為:30名人類裁判以敲擊鍵盤的形式與裝載程序的電腦進行超過150次的隨機對話。如果有超過30%的裁判認定電腦為人的話,就意味著電腦所載的程序通過測試。“古斯特曼的兩次參賽成績—29%和33%,真的有多大區(qū)別?”其實,古斯特曼只是一段狡猾地模仿人類對話的聊天程序,并無人工智能的影子。事實上,這些年的圖靈測試挑戰(zhàn)賽的規(guī)則一直在變,和原始的圖靈測試不是一回事。所謂“30%裁判認定電腦為人”的通過線,也并不是圖靈測試的標準。
夏驕雄認為,正如圖靈所預言的,人工智能自誕生以來已經(jīng)獲得了極大的發(fā)展,不論是推薦算法、谷歌無人車、還是蘋果智能語音助手Siri,都是人工智能技術被運用在生活中的例子,我們真的沒有必要執(zhí)著于“圖靈測試”這樣一個65年前的測試標準。
人工智能有時候很笨
人工智能夠聰明了嗎?夏驕雄說,其實未必—很多時候,它們比人們以為的笨很多。就以簡單的對話為例,若連問三遍“你會下國際象棋嗎?”,笨機器的回答始終是“是的”,人早就不耐煩了,會作出“我不是已經(jīng)說過了嗎”“你煩不煩,干嘛老提同樣的問題”的情緒化回答。
夏驕雄指出,人工智能與人腦智能的差別在于,人工智能是需要有設計的,通過人力不斷完善的,它只能按部就班地進行程序化的處理,無法處理突發(fā)問題,遇到錯誤更無法及時進行修正。“所以,人工智能并不具備人腦所擁有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躍遷式思維、適應性行為和聯(lián)想能力等。”
就比如,人工智能無法回答“樹上有10只鳥,獵人開槍打死一只,樹上還有幾只”這樣的腦筋急轉(zhuǎn)彎問題,也很難分辨香蕉皮和香蕉。即使人工智能的運算速度遠高于人腦—前者每秒的運算速度可以達到每秒10億次,而后者只有每秒200次,但在分辨兩張從相似角度拍攝的、分別以金發(fā)美女和長毛狗為主角的照片時,電腦卻一整天都報不出答案。
人工智能永遠是配角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工智能是人類惰性和智慧的結(jié)合,人類一直以來就有用機器代替人們勞動的幻想。比如,我國早在殷商時期就有木頭做的“舞蹈人”,會隨著水的流動來跳舞;古希臘早在公元前8世紀就有了會耕地的“鐵人”.
“人們或許會對人工智能的未來產(chǎn)生憂慮,但人其實才是更復雜的個體。既然這個玩意是人開發(fā)的,那么最危險的其實不是它,而是人。”夏驕雄認為,人工智能應該永遠是配角。“就好比現(xiàn)在各地都在大力發(fā)展教育信息化,但信息化永遠都應該是工具和手段,不能倒過來成為主角。它可以提供愉快學習,拓展知識面,但主體教育還是面對面進行的,如果過分強調(diào)人工智能的教育方式,就本末倒置了。”夏驕雄預測,未來人工智能最有發(fā)展前景的領域仍在生活,它們會更好地輔助人類打理生活。有一天,等到人腦活動的復雜指令方式全部被破譯后,人工智能會取得極大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