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上周一《眾籌浮世繪》以“最接地氣”、“最靈活”兩個基因對眾籌進行解構后,本周南都創(chuàng)富志繼續(xù)煮酒談眾籌,來解構眾籌運營中的“最風險”與“最穩(wěn)固”地帶。
眾人拾柴有風險
股權眾籌中長跑
28歲的孟昭璐跟大多數創(chuàng)業(yè)者一樣,拿著創(chuàng)業(yè)idea去尋找天使投資吃了無數個閉門羹,無奈之下,決定選擇去新興的股權眾籌平臺試試。沒想到,短短的一個月不到,30萬元的啟動資金輕松到手。
越來越多創(chuàng)業(yè)者希望像孟昭璐一樣通過股權眾籌開啟創(chuàng)業(yè)路,但國內一夜崛起的股權眾籌平臺良莠不齊,加之監(jiān)管層面的不確定性,信任機制的不完善,股權眾籌也被視為“最風險地帶”.在天使投資人朱波看來,目前股權眾籌最大的風險在于,投后管理和退出機制這個鏈條還沒有完全走通,而對平臺來說,應該更好地管理和控制投資人的期望值,來減小風險。
平臺良莠不齊
孟昭璐選擇的股權眾籌平臺是“大家投”,而這也是“大家投”成立后的第一個成功的眾籌項目。大家投創(chuàng)始人李群林告訴南都記者,能夠幫助到孟昭璐這樣的創(chuàng)業(yè)者拿到啟動資金,便是大家投成立的初衷,即“全民做天使”.
全民做天使?夢想美好,現實骨感。
現實之一,國內眾籌平臺良莠不齊,成功項目杯水車薪。
據李群林介紹,目前國內股權眾籌平臺大概有14家。而這個數字在天使投資人朱波看來,下半年還會快速攀升。雖然平臺不斷增多,眾籌成功的項目卻并沒有相應激增。國內影響力較大的股權眾籌平臺原始會CEO陶燁向南都記者透露,它們目前成功融資的項目有8個。而李群林稱,“大家投目前成功的眾籌項目有13個”.據了解,有些平臺甚至至今未有成功項目。
此外,南都記者發(fā)現股權眾籌平臺的創(chuàng)始團隊背景差異巨大。有背靠十余年金融背景的團隊,同時也有憑一己之力搭建的平臺。對此,朱波對良莠不齊的眾多平臺表示擔心。他對南都記者說:“我完全不看好靠個人去搞眾籌平臺的,開始也許可以做出來,但是沒有辦法建立生態(tài)。沒有生態(tài)就沒有辦法持續(xù)發(fā)展,同時投資人也沒辦法得到回報。”他認為,形形色色的平臺涌現,最怕的就是炒作,認真去建立風險把控,才是建立股權眾籌良好生態(tài)的核心環(huán)節(jié)。
退出成攔路虎
江西一企業(yè)負責人石勇這兩年有閑時、閑錢,希望能做點投資。在線上眾籌平臺及線下投了8個項目,最大一筆10萬,最小一筆1萬。他告訴南都記者,“在我們的投資群里經常會看到,投資人對創(chuàng)業(yè)項目的認同反反復復,類似不專業(yè)判斷直接導致領投人和跟投人的矛盾增多。”當這些矛盾出現時,亦是最考驗眾籌平臺機制的時候。
眾籌平臺一直在小心翼翼探索風險邊緣的安全地帶。目前大多數平臺效仿了國外的天使投資平臺A ngelList,采用了“領投+跟投”的機制。這一機制核心環(huán)節(jié)是領投人。以對投資人的門檻為例,原始會CEO陶燁告訴南都記者,原始會要求是年收入不少于50萬元,凈資產不低于1000萬元。按照大家投的規(guī)定,領投人最低投資額度是項目融資額的5%.李群林認為,這樣的安排,可以保證每個項目不超過40人,符合《公司法》的規(guī)定。
但在朱波看來,目前更大的問題是在“退出機制”上,借用他的話“這點在國內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他向南都記者分析,之前精英投資都是靠業(yè)內的規(guī)律,等到成熟期再退出。同時機構投資也比較完善,有投后管理的人來保證對股東有個合理回報。但對眾籌而言,投后管理和退出機制這個鏈條還沒有完全走通。“
談到退出機制,CA創(chuàng)投董事總經理戴周穎在清科集團主辦的中國股權投資論壇上也指出,眾籌模式會出現敏感的法律問題,因為這么多人都去做股東了,這在中國肯定不允許,要么就出現代持,如果用代持方式退出,一旦獲益以后所得稅怎么算?如果用有限合伙方式投資,有限合伙的個人所得稅差不多40%多,但是投公司是20%多,這個怎么考慮?對于眾籌的模式,在中國的經濟體系下,目前公司法的制度體系下,我覺得還是有很多的障礙需要去解決的。
第一人稱
牽手商品眾籌
講述人:原華興資本董事總經理現摩點網C E O 黃勝利
之前我一直在華興資本做董事總經理,其間也幫助包括京東、陌陌、嘀嘀打車等互聯(lián)網企業(yè)成功獲得私募融資。我現在覺得,之前傳統(tǒng)V C業(yè)務鏈條還是比較低效的。先是線下一輪輪地談,再安排介紹投資人談。一年最多也就能看幾百個項目,最后投資的可能就幾個。現在之所以創(chuàng)業(yè),做了摩點網這樣一個游戲眾籌平臺,主要原因是希望投資的方式能夠更加靈活、流程和項目也都更加網絡化,而眾籌恰是這樣一個去中介化的形式。我們選擇先避開股權眾籌,以游戲為細分領域做商品眾籌。
至于股權眾籌,我想政策方面應該是支持的。中國新一輪的經濟增長,從調整結構的角度,核心上是要有錢投那些看起來不賺錢的事情。比如我在看游戲,清潔能源,這些以前都是不掙錢的行業(yè),但現在必須有人投,才能有回報,才能調結構。
其實我希望能夠從商品眾籌出發(fā),讓消費者在消費商品過程中,直接參與到商品產品受益的分配,從而在消費的過程中成就一個項目或者企業(yè),這樣其實就打通了商品眾籌到股權眾籌的壁壘??梢苑窒韨€例子,我之前有個朋友,P M 2 .5特別厲害的時候,他出了一個招,通過一定的技術能夠達到這樣的凈化空氣的效果。這個產品的成本大概在三分之一的價格,當時我們四個人每人買了四臺,一人一萬元。公司通過這些資金就把一個產品做出來了。其實在合乎法規(guī)的情況下,我們當時完全可以成為他的股東,他現在一個月也有幾千萬元的收入。
管控投資人的期望值
講述人:天使投資人朱波
我個人還是非??春霉蓹啾娀I的。但有三點須注意:一是如何把控風控;二是如何控制投資者的期望值;三是如何建立生態(tài),能夠保證投資者正常地進入和退出。這些其實都需要正常的機制和良好的運作機制。
首先講如何把控風險。像我們這些機構投資人,對風險意識非常清楚。我們投十個項目,如果有一兩個成功,基本投入的成本就回來了。但是從眾籌角度來看,是專門為了某個項目而把錢放進去,如果失敗就會血本無歸。
所以,我認為股權眾籌就是管理和控制投資人的期望值。對于風險的控制和投資人的期望需要一個完整的機制。作為平臺也要提醒投資者,是不是投資額到了四倍五倍就退出了?如果想賭大的,也可以,但有可能是顆粒無收的。
其次,眾籌平臺一定要幫投資人順利退出,作為投資人好不好,不是項目多少,而且退出多少,回報是多少。這是投資的本質。不過總的來說,我認為眾籌的勢頭一定會很迅猛,尤其對早期的投資項目有很大的幫助。
投后關注信披
講述人:
原始會C E O 陶燁
原始會的投資項目主要來自于與不同渠道的合作,比如清華創(chuàng)業(yè)孵化器X -lab、微軟加速器、清科、火炬杯,以及一些工業(yè)園區(qū)。在對項目審核的標準上,第一是看行業(yè),優(yōu)先選擇新興行業(yè);第二是看團隊,有沒有商業(yè)眼光,有沒有執(zhí)行力,商業(yè)模式是不是有可持續(xù)發(fā)展性。發(fā)展初期,原始會審核會比較嚴格,審核的項目600個,最終上線的只有60個。長期來看,審核會適當放松,后期只做基礎審核,更多的審核工作將留給投資人。至于投后管理環(huán)節(jié),主要關注信息披露,原始會要求融資成功的企業(yè)在線上定期向投資人發(fā)布財務信息、經營狀況。
在投資人方面,目前來講,都是邀請原始會熟悉的投資人,實際操作中并沒有涉及到資產審核。股權眾籌短期之內參與者主要是高凈值人群,因為股權投資風險很高。長期來看,普通老百姓最終也會參與進來。
從商業(yè)模式上來看,原始會對成功融資的項目收取5%的傭金。但是實際中不同的項目會有不同的談判,而且這個盈利模式仍在細化之中。未來有可能采用現金加股份的形式。
”小白“愛跟投
講述人:
江西一醫(yī)藥企業(yè)負責人 石勇
我一直從事醫(yī)療領域的工作。目前企業(yè)發(fā)展比較穩(wěn)固,所以也能有一些閑時、閑錢來進行投資。這兩年陸續(xù)投了8個項目,有的通過眾籌平臺,有的直接跟團隊接觸。最多的一個大概投了10萬元,最少的1萬元。
我們在眾籌平臺投資者群,經常會看到不同的投資人,小白比較多。比如前一天還覺得創(chuàng)業(yè)項目很好,第二天可能就覺得對創(chuàng)業(yè)者某方面不滿意。其實我覺得領投與跟投人相對矛盾還是比較容易出現的,這時候是最考驗平臺機制的。
目前,眾籌平臺的確還是比較亂。我認為在選擇投資平臺時,更重要的是機制問題。比如”大家投“借鑒了支付寶的機制,推出了投付寶,我覺得作為投資人來講,這個錢心里會比較踏實。坦白講,目前還看不出來在眾籌平臺上哪些項目究竟靠不靠譜。目前來看能進行二輪融資的就算比較成功的了,后期的分成率可能會更好。
目前,我也不太追求現金回報高的項目,畢竟眾籌在國內發(fā)展不算成熟,還算一個試水的階段。所以用小額、廣撒網的方式投一些有想象空間的領域,以跟投為主,每個性質的項目只投一家。
”種子“愛眾籌
講述人:
天津福瑞施現代
農業(yè)創(chuàng)始人 孟昭璐
當時我們創(chuàng)業(yè)缺乏啟動資金,一直尋求外界的支持??紤]了天使投資人,也考慮了風投,也參加了很多的介紹會和路演,但對于畢業(yè)生來說,這些想法處于種子期,很多天使去找一些成長性的企業(yè)。我們一直沒有找到。
后來希望從眾籌平臺上碰運氣。我們也考慮過點名時間,但是對我們不太適合。他們是商品回報型眾籌。我們做實體農業(yè),也不知道回報給投資人什么。隨后認識到了”大家投“平臺,沒想到很快竟然就湊齊了30萬元的啟動資金。
這個過程中,我發(fā)現,其實這些投資人不是特別專業(yè),但是都有投資想法。我們其實比較容易說服他們,這樣對我們來說門檻不高。同時我們的融資方式也不是特別高,所以也比較容易成功。他們以眾籌的方式投資對于他們來說也是風險的分擔,所以也比較愿意拿出錢來。對于我們這類種子期的選手們來說,眾籌還是比較有優(yōu)勢的。第一輪經過篩選,最終剩下了8個投資人。最后我們持股80%,投資人持股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