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設備和各種智能軟硬結合項目成為新寵之后,智能家居這個大帽子又重新被巨人們從垃圾堆里撿出來,洗洗干凈,就來到今年的CES見人。很多的公司把一些產品和概念包裝一下,就紛紛推出SmartHome什么的口號。但實際上,很多所謂的智能家居產品別說可用性,連未來的可擴展性和可改良性都談不上。
巨人玩這個可以理解,就算僅僅是布局,在戰(zhàn)略上也是有占坑的必要性。但有些小創(chuàng)業(yè)團隊也蒙著眼亂闖進來就有些奇怪了。比如有一個展位在展示智能門鎖,實現了用遙控器在電視上開鎖,這個場景,仿佛在十年前就看到過。然后更加奇葩的是,他們演示在電視上用畫中畫功能打開貓眼視頻監(jiān)控時,居然是長時間的黑屏。
當然,和十年前相比,現在很多技術都有了穩(wěn)定的發(fā)展,也不是什么都停留在胡扯上。比如掃地機器人,就已經可以進入智能家居第一梯隊了。但如今,在掃地效率和外觀設計上取得平衡的產品依然沒有,而且價格還都極貴。這個技術水平基本已經成熟的產品,應該還是有著異軍突起的機會。這種機會,也許可以稱之為小米式風口。
除了掃地機器人,這次的CES在智能家居方面的展示也依然有其他亮點,比如SONY和TOSHIBA的概念式體驗就做得很棒。也許他們沒有強調智能家居,只是把觸控屏做到無所不在。也許是洗臉盆前面的數據鏡子,告知你一些或者想知道的信息,比如天氣、你睡眠情況,健康建議,股票行情這些;也許是試衣鏡對今天天氣的建議穿著,甚至是某網店新款的推薦試穿。而SONY的體驗房間做到極致夸張,不但墻上掛著的屏幕,連整張餐桌,都是觸摸屏。
這種都是觸摸屏的產品本身不難做,難的是數據和應用的有效性,以及最最重要的,人機交互設計。智能家居的困境就在于此,他們并沒有在應用場景和用戶體驗上去下功夫,而是過于貪婪,在還沒有通吃用戶之前,就想著如何制定標準,劃地稱王。比如國內那些傳統(tǒng)家電巨頭,一個個都在制定一攬子解決方案,制定自己的智能家居控制中心、數據中心。意圖就是這個控制中心出現之后,不管是誰的智能家電,要加入這個家庭,就必須服從該控制中心廠商的標準。好吧,其實就算最擅長搶各種地盤的360,他們做路由器的時候,都還不敢這么想。
智能家居不需要第二個路由器,互聯網的部分還交給互聯網,自己只需要把數據的IO邏輯和接口做漂亮就可以了。比如一個好的電視機,不能只支持自家牌子的路由器和NAS,應該是所有路由器和NAS以及其他第三方設備接入之后,都可以直接在電視上顯示相關的功能和接口。如果能有現成的路由器接口ISO360250之類的東西當然好,沒有的話,大家多談一些合作先做出來才是正道。因為,技術發(fā)展太快,制定行業(yè)標準這種事情已經完全跟不上了。
也就是說,如果智能家居還回到十年前去走自定義標準的老路,那只能是死路。只有在現有的平臺上盡量多的互相兼容,盡可能地開放更多的數據接口,這條路才能走通。開源硬件也許可以成為后工業(yè)標準時代的強力支持。要解決雞同鴨講的難題,現在去統(tǒng)一雞語還是鴨語都不恰當,因為品種太多,不但東北鴨和西南鴨就完全不是一回事,東北鴨一年還能把語言進化三次。只有把溝通簡單化、透明化,模塊化,才能在一定的時間維度上做到有效溝通。再者,互聯網時代,在產品集群上規(guī)劃太多,不如把當下一個產品迅速、穩(wěn)定地推出。掃地機器人和電視盒子加路由器也許已經在快速成型,客廳還有什么可以做的?客廳完成后就輪到廚房了,廠商們不要再開系統(tǒng)化、標準化的通宵會議了,能做好一個算一個,那樣的話,才算有點真能看到智能廚房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