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報道稱,由北京市和中科院合作共建的重大項目———北京超級云計算中心基建工程日前竣工,即將開展設備安裝和調試等任務,預計今年6月將對外提供超級云計算服務。到今年年底,該中心運算能力將達到每秒500萬億次到1000萬億次,取代目前對外提供超級云計算服務的中科院超級計算中心深騰7000高性能計算系統(tǒng)。
如果你覺得這個所謂的“超級云計算中心”還是陌生與相對遙遠的事情,那么,另一條新聞———據(jù)中國行業(yè)研究網的最新報道稱:“云計算”及其相關領域,比如虛擬化和數(shù)據(jù)管理領域,將會在接下來的三年中創(chuàng)造700萬個就業(yè)機會。有調查還表明,最近世界范圍內的云領域崗位仍有170萬的空缺,許多企業(yè)都在尋求相關領域的人才———你是否覺得親近了許多?
其實這里所提到的“云”離你我并不遙遠,可以說我們早已“生活在云端”。你覺得它陌生,只是因為你還不了解什么是“云”計算,或者說什么是所謂的“云”。
“云服務”就像“管道燃氣”
有個笑話說:“在家里的電腦上按了Ctrl+c,然后在公司電腦上按Ctrl+v,這就叫‘云粘貼’。”當然,這么做并沒有任何實際作用,但它卻形象地引出了今天我們要說的“云”的概念。其實,政府服務、電子商務,甚至是網絡硬盤、電子郵件等,都是一種“云服務”模式。就好比當你坐在海邊,曬著太陽還唱著歌,突然來一通電話,一個客戶讓你把文案上的一個句號改成逗號。這時你只要用手邊的電腦、Ipad或者只是一部智能手機,就可以迅速攀上“云”端,調出文件,并迅速地回復客戶“OK了”。
將來會有更理想的情形,我們甚至已經不需要刻意的電子設備,只要有WiFi的地方,找到一個可以連接網絡、具有顯示功能的墻壁、窗戶或者茶杯,都可以立刻獲取消息,并在“云端”完成一切工作。因為云計算的模式將讓個人不再受應用軟件、儲存數(shù)據(jù)甚至硬件的限制,讓“無處不網絡”變成了“無處不電腦”。
最早提出“云計算”概念的Google和開發(fā)了Office系列的微軟,已經為離不開辦公軟件的人開展了各種“云服務”業(yè)務。比如大家已相當常用的“云搜索”———在搜索網頁界面輸入你想要的資料關鍵詞,立刻能找到數(shù)以萬計的相關內容。有了“云服務”,我們不必為了查閱一點點資料,泡在圖書館里一整天,就像我們不會為了用電,在家里裝一臺發(fā)電機;不必為了喝牛奶,在家里養(yǎng)一頭奶牛……享受服務、只“租”不買、按需付費,就是“云計算”所帶來的網絡消費模式。
嚴格來說,云計算只是一種服務模式。再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這種模式其實我們并不陌生:現(xiàn)在各家各戶都開始把煤氣罐改成管道燃氣,就是一個具體化的“云服務”模式。
“云計算”帶來簡單便利
如果我們用家里的電腦無法完成一些難以想象的大規(guī)模復雜運算,不妨通過網絡“租賃”一些計算機來完成自己的運算和各種應用。就好像燃氣管道一樣,隨用隨取,按需付費。如此一來,我們不僅不需要在家中設置大型服務器,連基本的CPU、內存、顯卡都可以省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