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le 據說是要進入中國了,這說到底是件好事——我們需要更棒的產品和更優(yōu)質的內容,即便不能獲得全部,但總比現在能得到的要多。
但我對猜測Kindle究竟何時入華的時間點并沒有興趣,無論是今年底還是明年初。我更關心Kindle入華背后的邏輯——Kindle不是一款產品,它是不同版本Kindle閱讀器、Kindle Fire平板電腦、圖書、影音、視頻、應用程序,在線商店,還有亞馬遜瀏覽器、云存儲、云同步服務等一系列服務組成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都要進來,可不是一件容易事。這里面的難易輕重緩急,恐怕都是要權衡的問題。
而在我看來,上面的Kindle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包括的諸多產品和服務,可以被簡化為三個內容:即Kindle閱讀器、Kindle Fire瀏覽器,以及亞馬遜的云服務。
如果想進入中國,我認為最基本的邏輯應該是:先云,再Kindle Fire平板電腦,最后才是Kindle的閱讀器。
完全超出你的想象?這是我分析的原因。
首先,如果沒有亞馬遜的云服務,這一切都不存在。我們應該清楚,無論Kindle還是Kindle Fire,背后的軟件和內容運行完全都是依靠亞馬遜的云服務的。它們包括同步、備份和刪除電子書、視頻影音、應用程序,以及通過瀏覽器Silk獲取內容,這些背后都需要亞馬遜“云”的連接和訪問。如果你明白Kindle并不僅僅是一款硬件設備,也不僅僅是一個閱讀工具,而是能讓你在亞馬遜上獲取的任何內容信息,實時同步出現在你的PC以及任何亞馬遜Kindle設備上的時候,就應清楚為什么云服務是Kindle運轉的前提。
進入中國是同樣的道理。按照當地法律法規(guī),它應該是一片相對獨立的“境內云”,但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將歸屬在你個人亞馬遜帳號內的個人信息與內容資產,同步存儲與呈現在你的任何設備上。當你打開一部新的Kindle Fire或Kindle閱讀器,第一件事就是需要與你的亞馬遜ID綁定——接下來你會發(fā)現這部設備里已經儲存和出現了你在亞馬遜上擁有的全部東西。
所以,如果“云服務”進不來,根本不用談Kindle的事兒。因此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勢必是亞馬遜“中國云”的落地。目前,微軟對世紀互聯授權已使Azure成功在華落地,而Evernote與中國寬帶產業(yè)基金旗下“云基地”的合作也使其建立了本地數據中心。我目前并不準確地知道亞馬遜在中國的云服務將以何種方式落地,只是知道他們已經形成了大致的方案。但無論如何,這是前提。
接下來,我認為第二步,Kindle Fire比Kindle閱讀器落地會更容易。
原因是什么?我的理由有兩個:1)圖書的版權合作是中國數字化鏈條上最混亂和難攻克的環(huán)節(jié);2)至少在中國,Kindle Fire比Kindle閱讀器更符合亞馬遜在以“成本價”銷售硬件的同時,靠出售軟件和服務獲利的愿景。
給大家解釋一下我這么認為的原因:
無論Kindle還是Kindle Fire,進入中國市場的癥結都在兩個點:硬件和內容。硬件問題現在似乎已迎刃而解,接下來是內容。內容其實又分為兩個部分:其一是電子書品類之外的視頻、影音、游戲和互聯網應用程序等內容,它需要一個在線應用程序商店的支持。其二是電子書的內容,除了找到合適的合作伙伴與內容渠道,制定合理的版權方案和防止盜版外,還需要諸多其它額外的牌照申請。根據新浪科技的報道,需要的牌照包括但不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網出版許可證》、《中華人民共和國復制經營許可證》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物經營許可證》等。
而如果剝離電子書的部分,僅就影音、應用程序特別是移動游戲這部分來說,亞馬遜搭建一個中國本地版的“Kindle應用程序商店”則容易得多。蘋果的App Store中國區(qū)、微軟Windows Phone Marketplace的中國版,還有過去諾基亞與上海聯和成立的諾基亞聯新互聯網服務公司運行諾基亞Ovi 程序商店中國版,都是亞馬遜可借鑒的先例。
這樣的話,Kindle Fire在中國可能就像是“平板電腦”+“程序商店”的形態(tài)——這和蘋果的區(qū)別就完全不大了。但在目前階段(電子書的問題無法解決的情況下),難道這其實不是一個安全的策略么?Kindle Fire在價格上比iPad和iPad mini都有競爭力,而中國恰好是一個對價格敏感的市場。加上亞馬遜背后也有自己的應用程序內容渠道,可以形成另一支勢力。
但更重要的一點,其實大部分人都沒想到的是,在中國這么一個人們付費給內容的意愿普遍不強烈的國家里,亞馬遜Kindle Fire其實仍有辦法在硬件以近乎成本價銷售的情況下轉到額外的錢,秘密就在亞馬遜的在線商店。
如果去除掉應用程序這些“軟件內容”不說,當你打開一臺屬于自己的Kindle Fire的時候,你會發(fā)現亞馬遜在線商店的LOGO被放在一個相當顯眼的位置上。而Forrester Research之前發(fā)布過一個數據:來自平板電腦的電子商務交易額已占到移動電子商務交易總額的20%,約有60%的用戶使用平板電腦購買商品——互聯網上的娛樂和應用程序并不是主要的,更多的是包括洗碗機、影碟機、床單、母嬰用品甚至襪子這樣的消費。
而亞馬遜在中國做這件事完全沒任何問題。它在全國各地有那么多的倉儲和物流中心。而Kindle Fire簡直是在為人們培養(yǎng)在平板電腦上“one click”(一鍵點擊,你的信用卡信息早綁定好了)購物的習慣。
我以我的親身經歷可以證明這種購物習慣是完全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出來的:在去年12月到今年3月之間,我平均每個月會在亞馬遜上花300美元買東西——買的書和應用程序只占很少一部分,大多數都是像拖把、吸塵器和電飯鍋之類的東西——而那幾個月正是Kindle Fire發(fā)布到我等著iPad mini上市的那段時間。我不知道為什么靠在沙發(fā)上玩Kindle Fire會導致一個人在亞馬遜上購物上癮,但我想說的是,當我買了iPad mini然后將Kindle Fire放回抽屜里之后,我在亞馬遜上的訂單馬上會回到每月幾十美元的水平了。
對亞馬遜來說,平板電腦就是一只用來裝貨物的盒子。想想看,在中國,如果你擔心人們不會為電子書和應用程序付錢的話,你會擔心人們不會為網上商城的“好東西”付錢么?當你手頭有一個號稱更便宜,可以用來看電影看書玩游戲上網——但更多情況下讓你靠在沙發(fā)上不知不覺地狂刷信用卡的設備的時候,你覺得它有沒有必要盡快進入這個市場?
這就是我覺得為什么Kindle Fire會比Kindle閱讀器更值得提前進入的原因。
我想最后,才是Kindle閱讀器的問題——我甚至認為,它是不是有必要進入這個市場,都是個問題。
第一代Kindle Fire已經降價到Kindle閱讀器的水平了。而當亞馬遜可以在中國完成那些繁瑣的電子書執(zhí)照申請,以及與本地合作伙伴達成內容協議之后,難道這一切不能通過Kindle Fire去呈現么?對Kindle Fire和Kindle 程序商店來說,它只是多了一個新的內容門類而已,而對普通用戶來說,一部“白菜價”的設備,上面可以跑著他們需要的游戲、電子書、影音和程序,還能用它來一鍵購物,這一切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