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貴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公司——市值近6,000億美元,那么要再做大確實是個重大挑戰(zhàn)。但如果蘋果公司能設法吸引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的用戶,它的發(fā)展將不可限量。

作為蘋果公司(Apple)內斂而言辭溫和的首席執(zhí)行官,蒂姆•庫克總是傾向于為中國市場及蘋果公司在其中的地位大唱贊歌。
去年,一位分析師問他,中國是否會取代美國、成為蘋果最大的市場,庫克幾乎是不假思索地冒出一句:“這個市場能發(fā)展到哪一步呢?”,這句回應指的是中國市場的發(fā)展前景。“說真的,我這一生還從未見過哪個國家有這么多人正在成為中產(chǎn)階級,又有這么多人想買蘋果產(chǎn)品的。”他并未直接回答這位分析師的問題,但是用了一句老話作為總結:“前途無量。”
可能你認為自己早就已經(jīng)了解蘋果在中國的故事了,了解了中國男男女女的工人們在蘋果的合作伙伴富士康公司(Foxconn)苛刻的工作環(huán)境下辛苦勞作,生產(chǎn)著iPod和iPhone。但是蘋果還在以另外一種方式,不動聲色地挺進中國市場。沒錯,不動聲色。。蘋果只要在智能手機和個人電腦這些核心產(chǎn)品上維持市場份額增長,就能擁有能夠釋放數(shù)十億美元額外營業(yè)收入的潛力。如果你認為,作為全球價值最高的公司,市值高達6,000億美元的蘋果公司已發(fā)展到頭的話,我們懇請你將視線轉向東方。
即使中國正在經(jīng)歷比預期更嚴峻的經(jīng)濟增長放緩,它仍在繼續(xù)培育成千上萬對蘋果產(chǎn)品趨之若鶩的消費者。今年上半年度,蘋果在大中國區(qū)的銷售額達到124億美元。而分析師相信,2012年蘋果在中國的銷售額能達到250億美元,甚至更高。而去年這一數(shù)字是133億美元,五年前更是幾乎從零開始。庫克稱,2007年——也即iPhone風靡世界的前一年——蘋果在中國的營業(yè)收入是“幾億美元”。直到2008年,蘋果才在北京開設了首家專賣店,一座現(xiàn)代化的玻璃和金屬結構建筑。此時距離它在美國推出零售戰(zhàn)略已整整過去了七年之久。
即便考慮蘋果從中國市場獲得的全部收入,中國也只占其總收入的一小部分。蘋果2011年的1,080億美元收入中,只有12%來自中國市場(相比之下,美國市場的銷售額高達380億美元)。將來中國會成為蘋果的第一大市場嗎?如何做到呢?庫克能采取多種舉措來強化蘋果在中國的市場地位:他可以為中國度身定做產(chǎn)品,或者擴大蘋果專賣店的網(wǎng)絡。迄今為止,蘋果在中國大陸只有5家專賣店。未來,他還可以與中國移動(China Mobile)達成合作,拓展新方向。中移動是全球最大的無線運營商,用戶高達6.55億人【蘋果已和中國聯(lián)通(China Unicom)及中國電信(Telecom)建立了合作】。不只是備受期待的蘋果電視或新版iPad或新的熱捧應用,中國似乎同樣是蘋果的下一個重大機遇。只有一個不那么小的問題:中國本身。
可能你已經(jīng)看過三星公司(Samsung)的 Galaxy S III智能手機在美國的電視廣告了:片中嘲笑了排長隊買蘋果產(chǎn)品的用戶,對自己略略超過iPhone的升級配置洋洋自得,自賣自夸。比起這兩大手機廠商在中國市場上的激烈競爭,這已經(jīng)算是相當有風度了。三星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上牢牢占據(jù)了18%的份額,而蘋果是12%。三星已表示,將增加本已十分龐大的、以中國為中心的市場營銷和廣告預算,以在這個市場、尤其是智能手機市場上打造明顯的增長動力,因此也可能會迫使蘋果采取同樣的策略。目前,采用谷歌Android操作系統(tǒng)的Galaxy S III在中國市場的表現(xiàn)超乎預期。三星中國區(qū)一位高管表示:“我們希望在中國市場保持比蘋果更大的份額,也相信自己能做到。”
迄今為止,兩大公司在美國和其他地方法院展開的驚心動魄的專利大戰(zhàn)還未在中國上演。中國官員表示,兩家公司都還沒有要求他們調查知識產(chǎn)權的相關訴請。不過,目前總營收入約30%來自中國市場的三星已開始設法搶占先機,在中國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它在西安建立了一家大型閃存工廠,公司高管還向《韓國時報》(the Korea Times)透露,他們正在開展一場魅力攻勢,與中國政府高官開展密切接觸。
不過,三星對蘋果的最大優(yōu)勢在于其包羅萬象的產(chǎn)品線。華爾街知名賣方研究公司Sanford C. Bernstein的資深技術分析師馬克•紐曼稱:“智能手機市場正在分化為高端和低端市場。”三星在這兩者上都實力強勁——S7562的零售價為1,998元,約為317美元——而蘋果則在高端市場上獨領風騷。iPhone 4s的零售價約為4,500元,或700多美元。電信公司為簽約服務提供補貼,能在合同期內明顯降低購機成本。但即便有這樣的優(yōu)惠條件,但對一個2011年人均年收入不到5,000美元的國家(沿海地區(qū)這個數(shù)字接近10,000美元)來說,一部iPhone也是一筆不小的前期投資。因此,當那些有錢的中國人,也就是那些逛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精品店,買寶馬(BMW)的那些人能輕松買一部iPhone時,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甚至包括那些所謂的新晉中產(chǎn)階級,也對價格格外敏感。
請看這個情況:《財富》雜志(Fortune)曾在中國的三個城市訪問過150多位正在購買智能手機的年輕人。超過半數(shù)的受訪者都覺得魏敬平(音譯)說出了他們的心聲。魏先生是繁華的南方城市廣州的一位26歲的白領,他說:“我喜歡iPhone,它很酷。但它的價格有點超出我的承受能力了。我需要多掙點錢才能買一部??赡茉龠^個幾年吧。”不過,等到那個時候,他可能已經(jīng)變成另一個品牌的忠實用戶了。
這個問題對蘋果和華爾街來說同樣迫切而重要。Sanford Bernstein公司的蘋果分析師托尼•薩克納吉估算,中國消費者購買的智能手機有70%多售價在300美元以下。在今年蘋果與分析師進行的一次電話會議上,薩克納吉問庫克,是否廉價智能機的普及限制了蘋果在中國獲得更大市場份額的能力。庫克對他的數(shù)據(jù)提出了質疑,但也沒有提供自己關于低端智能機方面的銷售估算。他對分析師的這個問題避而不談,轉而做了一番標準的蘋果式回答:“我們會堅持自己的品質,生產(chǎn)最好的產(chǎn)品。如果做到了這一點,我們就會有非常非常好的前景。”(蘋果拒絕為本報道進一步說明此事。)庫克堅守高端產(chǎn)品的戰(zhàn)略確實讓蘋果維持了高額利潤,其2011年的毛利率高達40.5%。
由于產(chǎn)品線豐富,三星還能接近更多的中國消費者。除了手機、平板電腦和個人電腦外,三星還銷售電視、相機,甚至微波爐這類家電產(chǎn)品。憑借如此多樣化的產(chǎn)品線,三星與成千上萬的零售商和分銷商都建立了業(yè)務往來,包括那些所謂的五線城市,即人口在50萬左右的城市的經(jīng)銷商。這些夫妻店可能沒有蘋果專賣店那么魅力四射、名頭響亮,但是現(xiàn)在蘋果在中國大城市只有五家直營店,還有上百家授權店。蘋果表示,計劃在未來幾個月再開幾家旗艦店,但是不肯透露具體地點或日期。
而楊元慶就算對蘋果有所顧慮,他也不會表現(xiàn)出來。這位中國電腦和手機制造商聯(lián)想公司(Lenovo)的首席執(zhí)行官認為蘋果,包括一般西方公司,都不懂得如何對中國首次購買電子產(chǎn)品的消費者開展營銷:比如為自己的小家購買臺式機的新婚夫妻,或是找到新工作后攢錢買手機的年輕店員。楊在紐約接受《財富》雜志的專訪時表示:“就算我告訴他們怎么做,他們也做不來。”
楊元慶這么自賣自夸還有其他充分的理由。在中國市場上,聯(lián)想智能手機的銷量比蘋果大,傳統(tǒng)電腦上聯(lián)想的銷售也讓其美國對手們甘拜下風。而中國其他本土企業(yè)的競爭也日益白熱化。在智能手機上,位于深圳的中興公司(ZTE)是蘋果的死對頭。華為(Huawei)這家在國際上更多被視為網(wǎng)絡設備制造商的公司則在中國智能手機廠商中排名第5,市場份額為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