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招一個剛畢業(yè)的計算機視覺方面的博士,年薪在30萬-40萬美元”,“國內剛畢業(yè)的學生拿到了與資深架構師不相上下的薪酬”。2018年1月7日下午,在北京某高校舉辦的AI招聘會上,一位獵頭向記者介紹了AI行業(yè)人才招聘的“行情”。
2017年,人工智能大熱,人才需求量增長近2倍。多家招聘機構數(shù)據(jù)顯示,AI相關崗位人才需求飆升,然而缺口依然超過百萬。為爭奪入場券,BAT早早跑馬圈地,百度聘任陸奇大刀闊斧重構AI業(yè)務,騰訊設立AI lab并在西雅圖成立人工智能實驗室,去年10月,阿里“達摩院”創(chuàng)立,人才陣容史無前例。
“火爆”之下,現(xiàn)實卻顯“冰冷”。2018年1月,創(chuàng)新工場創(chuàng)始人李開復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稱,過去兩三年已有很多人涌入AI,再過三四年會有很多AI資深工程師、研究員,彼時就會發(fā)生工資不協(xié)調的狀況。在項目估值過高的環(huán)境下,“年底估計有一批公司倒掉”。
「基礎獵物。應屆生」
初創(chuàng)企業(yè)挖角BAT待遇上浮20%-40%
“一個實驗室中找工作的只有三分之一,大概只有三四個博士找公司,其他人可能去高校、或者去國外讀博士。”來自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博士張豐(化名)的專業(yè)是進化算法,原本在2018年初畢業(yè)的他,在2016年底就簽訂了三方合同。
張豐說,“博士階段的研究會和公司業(yè)務合作,所以我之前一直在其中實習,前后也看了四家公司,薪酬水平差不多的,都在35萬-50萬之間,最終綜合生活考慮選擇了西安,希望能將自己的研究和可應用落地的產(chǎn)業(yè)相結合,所以選擇的時候并不糾結。”
和“鳳毛麟角”的博士相比,人工智能相關的碩士“產(chǎn)出”更多,張豐的碩士學弟之中,今年需要找工作的一百多人中,平均拿到4個offer,年薪在20萬-40萬之間。
數(shù)據(jù)顯示,由于大批公司涉足AI領域,2017年AI人才需求已達到2016年的兩倍,2015年的5.3倍,人才需求直線上升,大部分崗位三年復合增長率超過200%.AI應用層職位需求增速尤為顯著,增速最高的三個崗位依次是算法工程師、語音識別和圖像處理。
“待遇是高過預期的。”人工智能研究院碩士畢業(yè)生、圖片視覺方向的李強在面過一輪BAT之后,最終選擇了北京一家剛剛完成B輪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年薪35萬,在他的同學中屬于“中上”。
AI領域創(chuàng)業(yè)公司多,來自于極客公園的一份報告顯示,在國內人工智能產(chǎn)業(yè)鏈中,80%的企業(yè)屬于B輪或B輪以前的初創(chuàng)企業(yè)。
在找工作的過程中,李強(化名)發(fā)現(xiàn),二梯隊的科技公司在和“BAT”爭奪人才的過程中,玩起了心理戰(zhàn)——“有的公司會先簽好學生,待遇沒有敲定,但承諾保證高過BAT,等BAT校招開始,待遇流出之后,再在BAT校招待遇基礎上上浮20%-40%,留住應屆學生,還會挖到一些早先簽了BAT的學生。”
“去年7月份BAT先來招聘掐尖,往年很早就招聘完,但去年同樣一個崗位,BAT的年薪比大疆、地平線這樣的二、三梯隊的科技企業(yè),會少10萬左右。”李強透露,2017年七八月早早投了BAT的同學,在九月份時出現(xiàn)了一波違約,年底BAT又有一些崗位補錄。
「中部獵物。海歸工程師」
人才回國,第一站被BAT鎖定
對于硅谷和西雅圖的華人科技人才來說,回國是一件既需要勇氣還需要好時機的事情。放棄美國西海岸溫潤的氣候和恬淡的生活,在美國一家科技公司工作7年的張瑞(化名)決定回到中國工作,“職業(yè)上升通道來說,回國會是快車道的選擇。在美國大公司的平均薪酬增長幅度約為5%每年,而一旦回國,基本待遇是40%-120%的增長,幾乎是翻倍,如果有期權,就會更可觀。”
回國之后掙錢更多,幾乎毫無爭議。對于張瑞和他的朋友們,還需要考慮家庭,“妻子和孩子是否回國接受教育,也是個很關鍵的因素。所以在選擇的時候,首選北上杭深和大公司。”
對于不愿放棄美國舒適生活的工程師,中國公司正主動擁抱他們。近年,阿里、騰訊、滴滴出行、百度等公司已經(jīng)陸續(xù)在硅谷建立或擴建實驗室。
獵頭公司THANK星球創(chuàng)始人邢志明說,AI人才回國,第一站都會被BAT鎖定。“在2017年的時候,一個海歸回來找工作會見到5個老板,都見一遍最后挑一個錢最多、誠意最足的。2018年可能都見不到了,崗位先到先得,海歸回國會面臨各種壓力。在海外團隊可能是被人帶領的,回來之后就需要獨自帶團隊,而實際上可能并沒有太多帶團隊的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