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億臺電腦、40億部手機、無數的互聯(lián)網終端。每時每刻,我們都被無數的無形數據億萬次穿身而過。有人說互聯(lián)網時代,世界就是一個巨型的數據庫。社交網站,購物頻道,資料入庫每個人其實都是一個數據,類似于“身高體重愛好成熟度社交圈”等等活生生的人的概念,都可以用數據傳輸終端來定義和表達。數據不再是冰冷的統(tǒng)計學,更是一種精確的生活。
無數事實已經可以推演,未來,數據將成為最大的交易商品之一。這也是最近“大數據”概念里的一個衍生推理。
大數據蘊育商機
大數據,常常被和專業(yè)術語“大規(guī)模數據”混淆,但英文能很直觀地看出二者的區(qū)別。大數據的英文名是big data,大規(guī)模數據則是very large data。區(qū)別在哪里?large的含義只是客觀體積上的,而big卻包含了價值量。怎樣判定一個“大數據”的價值量呢?比如我們都熟悉的淘寶的數據,如果只記錄一個交易的買家、賣家、成交物品和價格等信息,那么這個商業(yè)價值就很有限。然而實際上淘寶包含了賣家買家間的社交關系,買家賣家購物前后的其他行為,那么這個數據的價值量就非常大了。
一位從事互聯(lián)網行業(yè)十多年的前輩總結,只有立體的、結構性強的數據,才能叫大數據,才有價值,否則只能叫大規(guī)模數據。
那么,大數據和我們的生活有什么關聯(lián)?里面又蘊育著怎樣的商機呢?
有人可能覺得這個概念太抽象太專業(yè),其實和我們都息息相關。比如看病,你在好大夫網這樣的網站里將醫(yī)生的信息、門診的信息都數字化;比如微博,把訪談類節(jié)目和朋友聊天的行為都數字化這在專業(yè)術語里被稱為“強關系產生信息數字化”。甚至于視頻監(jiān)控探頭,也是將圖像數字化的數據。
敏感的人們已經嗅出了一些商機的味道。沒錯,當個人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都能被數據化定義,大數據就變成了一個個潛在的商機。尤其是社交網絡的興盛,互動行為的熱衷,更是讓人們的情緒、性格和喜好都能變成具體的數據分析出來。
研究者說,如果說一種數據是在記錄世界上每一棵大樹每年長高的程度,這樣的數據不具有價值,因為只是簡單堆砌。然而假如它變成記錄每一棵大樹的所在地點、氣候條件、樹種、樹齡、周邊動植物生態(tài)、每年長高的高度,這個數據就具有了結構性。具有結構性的數據首先具有極強的研究價值,其次就蘊含了極強的商業(yè)價值。
樹的數據都如此,記錄人的數據,自然價值更高。假設對一個用戶的長期行蹤數據如上網的行為,讀操作和寫操作。那么幾乎可以對這個人進行非常精準的預測,那么針對他的各種推薦工作都能做到很精準。
數據產業(yè)鏈誰能分羹
那么圍繞數據的整個產業(yè)鏈上,誰能分到一杯羹呢?
大量生活數據和大量交易數據的獲得,這個機會基本屬于新浪微博、淘寶和京東等這類大企業(yè),小企業(yè)基本沒機會獨立得到這些用戶數據。匯集了數據后,立即遇到的問題就是存儲,這個代價極大,原始數據不能刪除,需要保留。因此提供存儲設備的公司,執(zhí)行存儲這個角色的公司,都具有巨大的市場機會,抓住這些機會的,基本都是早期創(chuàng)業(yè)者。在存儲了數據以后,分發(fā)數據就變得很重要,此時各種API和各種開放平臺,提供后續(xù)挖掘和分析工作的公司,便有了得天獨厚的資源,只是要利用好這些資源需要有大資本的投入,不適合小公司。
最后剩下增值服務。這也是數據由“large”變“big”活起來的關鍵一步。對于數據的挖掘和分析讓數據變得有價值。而正是這種蘊含無數可能的挖掘工作,讓許多小公司和小團體嶄露頭角,把一個個數據行為變成商業(yè)行為,產生了無數服務種類的可能性。
比如最早關于大數據的故事,在業(yè)界為人所知的是發(fā)生在美國第二大超市的塔吉特百貨(Target)。孕婦是他們含金量很高的顧客群體。百貨里有他們需要的一切,但孕婦一般都會習慣性選擇去專門的孕婦商店買東西。Target想的是如何把這部分細分顧客從孕婦產品專賣店的手里截留下來。截留關鍵是要趕在所有零售商之前知道哪位顧客懷孕,這樣市場營銷部門就可以早早地給他們發(fā)出量身定制的孕婦優(yōu)惠廣告,以便圈定寶貴的顧客資源。然而誰也不會告訴你她懷孕的隱私,而等到可以判定的時候商場也已經錯失了這部分客戶群。所以如何在妊娠早期辨認并抓住這部分客戶,成為了成敗的關鍵。